歡迎光臨時代藍圖文旅
鄠邑區以成為西安市副中心城市為目標,依托西安這個國際化大都市,在滿足鄠邑區產業發展、文化傳承、技術、教育、旅游等全方位發展的過程中,通過“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貫徹“追趕超越”和“五個扎實”總體要求,遵循環境是基礎、“三產”是依據、配套基礎服務設施為載體、文化是調性,為創建一個宜居、宜養、宜業、宜商、宜游、宜會的現代化城市,提供更多現代化、符合綠色發展、生態保護、創新協調共享的產業鏈。
1.十三五期間需實現的發展指標
建設國內具有影響力的健康服務業聚集地;建設中國最佳生態宜居旅游名縣。城鎮化水平和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健康有序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左右,努力實現3.2萬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以綠色、低碳、宜居為目標,到2020年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0%,生活垃圾無公害處理率達到90%,人均公共綠地指標12.5㎡,森林覆蓋率達到42.5%,建成森林城市。
城市發展模式科學合理。集約緊湊型開發模式成為主導,嚴格控制人均城市建設用地。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成為城市經濟生活的主流,城市地下管網覆蓋率明顯提高。
城市生活和諧宜人。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消費環境更加便利,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逐步好轉,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護,城市發展個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城鄉天然氣使用率達60%以上,建成全國文明城市。
二、發展路徑(產業鏈與空間布局)
(一)發展戰略
1.宜商、宜業、宜游產業優化與產業融合戰略
全區第一二產業不斷升級優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夢”的決戰階段,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和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關-天經濟區建設等重大部署,對鄠邑區工業產業實現結構優化和轉型升級有重大的推動作用;融入區域經濟獲得的發展,使鄠邑區作為副中心城市,將成為大西安建設西部新型經濟腹地的重要支撐點之一。
在旅游方面,推動戶縣農民畫、財神民俗文化、宗教養生文化及一、二產業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不斷開拓旅游產品新領域,發展旅游新業態,支持產業融合。
2.宜居、宜養、宜會的綠色生態、健康生養的環境
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五中全會及中央召開的城鎮化工作會議明確了推進以人為本、四化同步、優化布局、生態文明、傳承文化的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建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鄠邑區指明了生態宜居宜養建設的方向。
集中處理工業排放污染物,進行技術創新,打造環保創業基地。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優美型社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舉措,把節能減排和低碳發展上升到頭等重要的位置。
針對生態森林景區進行生態維護,減少開發。其他文化旅游景觀,按照“一個龍頭、一條縱線、兩條橫線、四大組團”的發展格局來進行旅游產業劃分,在發展各旅游軸線的同時,注重旅游體驗效果的提升,注重環境的保護與維護,進行人才培養管理制度的完善,針對旅游資源的劃分,維護好太平.朱雀國家生態旅游區,休閑度假多功能草堂寺景區,道教文化重陽宮旅游區,養生養老李家巖鄉村旅游區,建設宜居宜養產業。
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促使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大幅提升,促進醫療保健、文化娛樂、旅游休閑等高端消費性服務業需求的快速增長。
抓住建設鄠邑區現代化生態宜居宜養產業建設目標,完善“六宜”任務要求,建設生態宜居城市,依靠優越基底條件,依托房地產為載體,全方位打造舒適怡人的生活環境。
3.生態文明建設
鄠邑區各鎮的發展過程中,工業污染、各類生活垃圾污染嚴重,河道污染、土壤損傷,需要進行生態維護。抓好問題治理,打好治水、治氣、治土、治味 “四大戰役”,切實防范和化解環境風險。
對產生硬質化的河道進行自然化修復,恢復河槽的自然地貌形態,對于河邊護岸,主要進行生態護岸,種植植物、放置石材等;河水污染黑臭,主要靠水體增氧,改善水源;可以在河道里設置生態浮島,不僅美化環境,還可以水質凈化,為動植物創造生存環境,增加水中有機物。
工業污泥、垃圾農用、污水灌溉、大氣中污染物沉降,大量使用含重金屬的礦質化肥和農藥等造成的土壤受損,需要采用植物修復、生物修復、土地填埋等方法進行土地修復,由于土壤污染的嚴重性及其修復難度,以及對污染土壤的修復技術的迫切性和需要,污染土壤修復是必須重視和立即實施的項目。
(一)空間布局
現代化生態宜居宜養產業的建設應注重全區內各產業間協調發展,著重現代化技術更新,科技領先。將現代化生態宜居宜養產業近期發展規劃為“一心、兩帶、三組團”。
一心:即針對鄠邑區甘亭街道建設為核心,針對生態環境、旅游環境、醫療衛生、康養養老等進行現代化建設。
兩帶:一條是以宗教文化、人文風情、養生康養為主要特色的甘亭——玉禪——祖庵文化體驗游軸帶,一條是以養生、研學、中草藥休閑體驗園為主的秦嶺生態帶。
三組團:以秦嶺北麓的產業帶為主的康養醫療產業項目,建設新型養老休閑體驗基地,形成養老產業鏈條。
以鄠邑區內各鎮社區建設為主的體育設施、體育場館建設,打造各鎮精神向上的面貌的社會精神。
以太平、朱雀國家森林公園、為主體的生態山林維護項目,土壤修復、水資源治理,水土保護等。
三、主要任務
(一)六宜產業構想與實施戰略
1.“宜居”任務重點
a.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做好街巷及周邊環境整治改造。認真實施外部連接交通改造建設,充實和完善路網格局。有重點、有步驟地加快鎮區星級生態廁所建設。另一方面,加快城鎮景觀建設步伐,積極實施休憩景觀工程,融入地域文化元素,重點突出建筑外觀、植物綠化、景觀小品、節水與清潔能源新技術應用,達到減碳與循環經濟同施的戰略目標。建設有一定規模、質量高、特色突出的城市休閑綠地和廣場,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
b. 創建生態產業鏈,注重經濟系統與生態系統之間的和諧,注重通過對有限資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原則,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投入量,強調多次利用以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限度,把廢棄物中的物質和能量再納人生態經濟系統。產業鏈可分為生態農業產業鏈、生態工業產業鏈、生態旅游產業鏈等多種形式,研究現代化生態宜居宜養產業的連接與創新。
c.各鎮推進環境建設。一是加大對市容管理力度。提升環衛機械化管理水平,環衛設施建設的重點要向背街小巷延伸,加大街景整治力度,爭創文明衛生城市。二是嚴格執行排放標準。對單位、企業和居民的生產、經營與生活污水和垃圾,嚴格按照相關標準進行檢查和監督,嚴格依法加大、加重對違規排放的處罰力度。三是深化低碳活動。要積極推進以“倡導生態文明、建設低碳社會”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創建一批低碳學校、低碳機關、低碳小區、低碳家庭。
2.“宜游”產業布局
a.根據全域旅游規劃建設,根據鄠邑區“十三五”旅游規劃,圍繞以秦嶺山水、文化宗教、綠色鄉村為內核的多元化產品體現的構建,根據鄠邑區近期旅游產業發展格局 “一心、兩帶、三大組團”進行建設。
b. 加快文化旅游產品的開發。深入挖掘開發各類文化資源,著力提高文化旅游產品開發的創意水平,實現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開發農民畫文化、財神文化、佛教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等系列文化旅游產品,開發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
c. 強化旅游公共服務,滿足多層次游客需求 。適應散客和自駕游為主的發展趨勢,加大旅游咨詢服務。要把旅游咨詢服務作為城市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加快建設旅游咨詢服務中心(站、點),并與旅游集散中心共同形成網絡化的散客服務系統。
d. 加強行業管理,實現有序發展。建立旅游項目審批制度、加強旅游行業管理和標準化管理、堅持依法治旅、依法興旅、加強旅游人才培養和引進,提高旅游從業者素質。
3.“宜商”產業發展
a.建立商業載體。結合鄠邑區經濟發展現狀,開發城鎮農產品,形成了同興設施西瓜、戶太葡萄、花卉苗木、規模養殖等四大農業支柱產業。打造鄠邑區經濟的龍頭產業,開發“中華名果”和“中國十大名瓜”等品牌效應。
b. 旅游商品開發。培育地方特色鮮明的土特產品、旅游紀念品、旅游工藝品、旅游食品等旅游商品,使旅游購物成為我縣旅游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重點扶持農民畫、麥桿畫等工藝品。虹鱒魚類、戶太葡萄、龍窩酒、大口黃酒等特色旅游商品。
4.“宜業”產業
a.優化產業布局,為三產創新融合發展提供環境。依托現有產業基礎和資源條件,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圍繞重點產品、重大項目和龍頭企業,推進結構調整,加快產業對接,形成產業結構合理、創新機制完善、綜合實力較強、目標定位明確、比較優勢明顯、經濟效益顯著、生產技術先進的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凸現若干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細分產業,構筑戶縣工業高速成長的新高地。
b.培育專業人才與機構。引進和培養商業、會展相關人才,形成行業中堅力量。扶持和培育幾家成熟的商貿企業、會展企業、商務考察及會議相關配套的綜合性服務機構。
5.“宜養”產業發展
a. 發展養生養老產業,可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鄠邑區擁有的不可多得的健康養生養老資源,生態森林環境空氣質量優,適合中老年的宗教文化底蘊深厚,建立特色健康小鎮;建造“醫養結合”的新模式養老院;科技開發智慧養老平臺,搭建老年人身體精準數據進行檢測和匯總分析的云平臺;社區公園建設,“愛老護老”活動,“老年藝術團”等活動,讓夕陽產業獲得生機。
b.生活和諧宜人。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消費環境更加便利,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空氣質量逐步好轉,飲用水安全得到保障。自然景觀和文化特色得到有效保護,城市發展個性化,城市管理人性化、智能化,城鄉天然氣使用率達60%以上,建成全國文明城市。
c.休閑養老旅游產業蓬勃發展。例如:余下鎮景區建設成為集休閑觀光游覽、度假、康體健身、農家體驗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大型旅游度假區;太平森林公園、朱雀森林公園、太平峪和澇峪其他溝峪等生態旅游景區,為城區空氣質量、空氣維護提供源頭。
6.“宜會”產業發展
a.創建商務會議中心。隨著城市發展、人才的集中、城市集聚一批產業和公司,為了滿足商務人員的工作、休閑、娛樂、生活需求,應建立一批商務中心,打造城市客廳。
b.創建休閑度假會議基地。現代生活的工作不局限于舊模式的辦公室,打造環境優美、空氣質量、綠色生態的工作環境是現代商務追求的目標。除了建設滿足人們日常游玩的旅游景區的同時,應建設生態會議基地,滿足企業需求。
四、重點項目
(1)康養醫療商業項目
a.秦嶺中草藥康養產業園
1.沿著秦嶺北麓的產業帶,配套當地豐富的中草藥種植基,建立中草藥休閑體驗園,形成休閑養生、健康度假的主題園。
2.主要吸引物:中草藥及功效學習、藥浴、養生藥茶、秦嶺山林綠水等生態資源。
3.規劃構思:宜居宜養生態城市必須具有高標準的額醫療設備與康養產業。中草藥休閑體驗園是為都市人洗去疲勞、用藥材喚醒身體、用空氣喚醒精神的生態園,鄠邑區當地山區擁有豐富的草藥,為體驗園的建立提供基礎。
三大主題項目:(1)當歸——多種草藥種植園,讓游客體會草藥生長過程與草藥形態,在滿足草藥需求種植同時具有普及學習作用。(2)沉香——草藥香包園,不同草藥有不同香味,也有不同療效,制作草藥周邊香包產品,為游客帶去健康的同時也宣傳草藥文化。(3)柳葉——藥浴園,為都市病患者提供藥浴、藥熏,內建設有酒店、木屋別墅,形成住宿休閑一體區域。(4)連翹——為游客身體調養提供醫療診所性質的地方,重點是中醫療養,把優秀的中醫文化、中醫治療的品牌效應傳播開來。
b.建立國際大型康養生活基地,形成養老產業鏈
圍繞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醫、文體娛樂等需求,制定養老產業發展規劃,多方面引領和助力養生養老產業。培育多元化健康養老服務業態,鼓勵發展個性化健康檢測評估、健康咨詢服務、營養保健指導、健身美容、中醫藥養生保健等非醫療健康養老服務業。
同時,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對養老服務企業的審批登記實施綠色通道,可重點吸引保險企業、專業上市公司等具有強大資本的企業入駐鄠邑區開展休閑養生、特色醫療、文化教育、科技服務的養老項目,集中資源,深度開發打造真正具有區域影響力和社會經濟效益的標桿性產業。
積極發展老年人健康照護服務、銀發保健等產業,支持國內外著名健康服務機構在我縣設立分支機構、連鎖加盟店等,或與公立醫療機構合作,創新健康服務管理模式和經營業態。
(2)體育教育研學旅游景區
a.文化體育項目。
各鎮完善社區內體育設施建設,加快推進高端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高標準、高規格地規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場館,重點推進現有文化體育設施、文化體育場館提檔升級,加快文化體育產業轉型升級,打造特色文化體育產業集群,構建文化產業園,形成以文化體育旅游、影視動漫制作、體育賽事承辦的文化體育產業聚集區。
b.搭建文化體育消費平臺
積極與國內外大型文化產業集團合作,策劃各類主題文化體育活動,努力提升鄠邑區文化的軟實力和體育戶縣的競爭力。加大引導、扶持力度,塑造文化產業品牌,努力把我區打造成西部最具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產業中心,實現“詩畫山水、人文戶縣、魅力新城、領軍西部”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c.旅游景區研學建設。
旅游景區除了基礎的玩賞功能,應增加其傳授、普及科學知識、傳播西安深厚文化的意義。鄠邑區的重陽宮景區蘊含宗教文化意義,鄉村旅游具有親子農業、生活體驗項目,戶縣農民畫、財神民俗文化、中國鼓舞之鄉、中華詩詞之鄉的特色小鎮建設,都應具備文化傳播與研學的性質。
(3)生態農業項目
a.土壤水源修復治理工程
鄠邑區有豐富的農業和林業資源,土地和水源開發利用更注重生態循環、安全無污染。為了改善土壤水源污染現狀、進行生態維護工程。
針對土壤實施“親和、友好”的方式來開展種植作業,對于長期處于高負荷、高產量、使用低劣肥料、過度施肥的土壤進行修復。實施“親土種植”,進行改土養地、減量增效、品質提升、綜合服務等一系列措施,利用環境友好的科技手段實現增加收益,保護耕地;通過減肥減藥增效提升農產品品質,改善環境;順應土地集約化趨勢,實施全程科學管理服務和推廣機械化種植。
針對水源污染,采取對水源地進行檢查,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1)工作人員緊盯污水處理不放手,對各鄉鎮污水處理廠實施監控,及時掌握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對發現的問題及時上報、及時解決,確保已建成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未建成的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加快建設。2)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加大控制排放工業和生活污水,清理河邊堆放工業廢渣、城鎮垃圾及其他有害物品,采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后循環利用。3)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采取預防措施。第二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
b.生態農產品產業
鄠邑區是著名的“中國戶太葡萄之鄉”和“中國同興西瓜之鄉”。在鄠邑區南部有秦嶺北麓葡萄景觀帶,中部有平原精品農業帶寬、北部有渭河休閑農業產業帶,通過引進新業態、升級傳統產業的模式,加快建立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了同興設施西瓜、戶太葡萄、花卉苗木、規模養殖等四大農業支柱產業。
建設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園區,打造輻射都市圈有機農產品和綠色高檔農產品銷售平臺,結合鄠邑區污染治理工程,進行“綠色食品、安全生活”的宣傳,把鄠邑區綠色農業打造成城市品牌形象之一。
“戶縣葡萄”為鄠邑區地理標志農產品,增加鄠邑區的品牌帶動力,應積極申報新的農產品地理標志, 例如:同興西瓜、戶縣葡萄酒、戶縣蔬菜、冰酒、大王香醋、裕興花卉等。
c.打造都市型現代農業生產銷售一體平臺
用市場化方法做農業產業化工作,一做好農產品市場對接,二做好科技對接,三做好金融對接,譬如組織銀行、信托、保險、擔保等資金為會員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發展電商、社區直供模式、團購等方式實現農產品進入社區、進入都市,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4)生態山林文化旅游項目
a. 維護生態森林公園
鄠邑區具有盛名的太平和朱雀生態森林公園、太平萬花山等山林景區是天然的氧吧,森林茂密,山水神奇,氣候宜人。森林公園建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保護生態環境,防治下列危害: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種源滅絕以及其他生態失調現象的發生和發展;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噪聲、振動、電磁波輻射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森林公園內裸地應全面綠化,減少粉塵對環境的危害。
b. 深度文化體驗旅游鎮
鄠邑區文化歷史悠久,有眾多宗教傳統文化和民俗文化。這類景區分布在祖庵鎮的重陽宮景區,蔣村鎮清涼山景區等景區,文化資源深厚,民俗文化風趣生動,宗教色彩濃重,是適合建設深度體驗式旅游景區項目,采用VR/AR技術,舞臺表演、燈光秀等方式,吸引游客,提高留宿率。
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住宿設施,建立宗教主題、民俗主題民宿,建立以宗教為主題的養生文化和養生學院,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做深做活,開發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非遺文化,打造集吃住行、游購娛、商養學為一體的旅游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