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時代藍圖文旅
阿拉善必須積極把握國家生態戰略示范區設置的機遇,把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轉型升級、發展創新型經濟作為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長期任務,全力推進觀念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和機制創新,大力促進科技創新,實現阿拉善盟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跨越發展。
旅游產業作為“清潔產業”、“朝陽產業”、“動力產業”順應阿拉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趨勢,以旅游產業開發促進阿拉善產業結構調整及實現產業轉型,強化和延伸旅游產業的生態環保功能,實施旅游“低碳化”、“高端化”發展,構建以“低碳旅游城市”、“低碳旅游社區”、“低碳旅游景區”、“低碳旅游景點”、“低碳化旅游服務”等為主體的多層面“低碳旅游”系統,以旅游產業“低碳化”發展促進“綠色GDP”的增長;阿拉善盟要利用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和建設國家生態戰略保護區的契機,大力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第三產業,形成長效產業鏈,實現產業互動,良性發展,構筑中國西北發展“綠色經濟”、“低碳旅游”的倡導者和先行者。
在制定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恢復、管理措施的前提下創新發展中高端的沙漠生態旅游,尤其是大力發展沙漠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系列旅游產品,培育有國際魅力旅游目的地的主體產品,使阿拉善沙漠旅游成為生態示范的模范先行者。
大力建設巴彥浩特旅游核心樞紐,將其建成中國西北大漠宜居宜游宜會、民族文化獨特的時尚生態文明旅游城,使之成為中國西北擢升的一顆旅游新星,以其小巧、精致、民族文化濃郁、又處處體現節水、節能、低碳等生態化軟硬環境集成的文明旅游名城。
阿拉善除抓好傳統的自然生態風光旅游外,還要抓住新生的“風(能)光(太陽能)”高新技術旅游項目,爭取國家大項目,使自然風光與新能源“風”“光”兩大“風光”聚合,相輔相成,共聚輝煌!成為國家生態戰略示范區的建設重點和示范項目,同時也構建新的“風光”創新旅游精品。
將阿拉善治沙、防沙的成果,與沙漠危害自然生態的遺跡,組成固定的沙漠生態旅游線路,建成我國沙漠生態文化教育基地,使旅游者成為自覺的環保者;控制生態移民的規模,保護和發展農牧區民俗文化游;謀劃特色旅游項目,從旅游業的收入中提取部分資金作為“阿拉善生態建設專項基金”,開展生態奉獻游,促進阿拉善荒漠化治理進程,使旅游業與生態建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阿拉善盟要大力推行錢學森院士倡導的“沙產業”。利用陽光、風能、節水、科學經營管理沙漠戈壁,合理開發沙生動植物資源。大力發展適宜性的沙生中草藥品種,形成沙產業鏈,建成大型的沙漠“百藥園”,推動深加工,使其成為人類健康和生態保護的雙重基因庫。
阿拉善盟是多元文化的融合體,所承載的居延文化、蒙族文化、駝鄉文化、大漠文化、奇石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游牧文化、東歸文化、鹽文化、航天文化等均具有很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應將無形的文化轉化成游客可體驗、可參與的旅游產品,充分發揮文化生態經濟價值。
賀蘭山脈是中國兩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共有的南北走向的山脈,同時也是溫帶荒漠與非荒漠草原的分界線,又是西北水系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水嶺。高聳的山岳及良好植被對保護富庶的銀川平原、乃至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具有屏障作用。寧蒙兩區打破行政界限,整合優勢,合力謀劃建設創新型大賀蘭山旅游區具有重要的生態教育意義。
賀蘭山自古以來就是溝通東西的險關要隘,山前地帶西夏名勝古跡豐富多彩,山中琳瑯滿目的巖畫遺存及垂直分布的奇峰林景,山后是著名的藏傳佛教寺廟廣宗寺(南寺)、福因寺(北寺),賀蘭山文化氛圍濃厚,生態系統獨特,寧蒙共同培育新的旅游精品,建設國家級大賀蘭山旅游區是優化生態屏障,實現民族團結、繁榮旅游經濟的需要。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在阿拉善的弘法利生傳奇以及金身供奉地,為昭化寺、承慶寺、廣宗寺增添了神秘與撲朔迷離。據此將昭化寺、承慶寺、廣宗寺與西藏布達拉宮、青海塔爾寺作為中國藏傳佛教的黃金旅游線路進行打造,把廣宗寺建設成為蒙區藏傳佛教文化中心。
阿拉善盟交通是決定全盟旅游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臨策鐵路的建成通車,巴彥浩特支線機場、額肯呼都格和達來呼布通勤機場的建設,銀巴高速和巴吉一級公路的建設,全盟交通將得到很大提升。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成功,將推動全盟旅游業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應立足阿拉善盟區位特點,圍繞主線,對交通干線進行升級和改造,突出重點,內接外連,以提高公路等級、增強通達能力、改善景區交通等為目標,形成公路交通網絡,適時開通空中旅游線路,為阿拉善盟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謀劃烏力吉口岸——吉蘭泰——巴彥浩特——銀川(中衛)鐵路線,為阿拉善盟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為“轉移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提供交通保障。
加快巴彥浩特鎮、達來呼布鎮、額肯呼都格鎮機場建設,確立立體交通網絡,改善面積大、路程遠、景點稀的不利格局。
阿拉善獨特而壯觀的沙漠旅游資源在國內具有壟斷性和唯一性,阿拉善最為誘人的是“神秘”、“險遠”:浩瀚無際的沙漠、沙漠中星羅密布的湖泊,這些奇特而壯觀的自然景觀最具震撼力,是最具挑戰力的生命體驗之地;旅游資源的組合優勢鮮明,“大漠+湖泊+草原+濕地+山岳+森林+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現代時尚文化”,由旅游資源衍生出來的旅游產品能滿足不同消費能力旅游者的需求。
阿拉善和碩特蒙古族、土爾扈特蒙古族和其他各民族熱情豪爽,養成了阿拉善盟旅游從業人員熱情好客的特色服務。
以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博大、奇特、豪放、神秘為主題,以賀蘭山景、居延—胡楊文化為兩翼,以文化生態體驗、高端沙漠探險觀光、航天科技博覽、湖泊山地度假和民族歷史、民俗風情深度感受為特色建成多元多維旅游產品體系。
以發展高端生態文化旅游為主導,大力拓展旅游新空間,創新產品和理念,把“中國秘境·阿拉善”建設成中國西北最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低碳、時尚、生態旅游示范新高地;把旅游業發展成為第三產業的龍頭,進而成為全盟國民經濟的新興支柱產業,并向強力支柱產業過渡奠定基礎,向“世界秘境·中國阿拉善”世界級旅游品牌過渡。
阿拉善盟旅游的空間結構可概括為:“一核兩心四圈七區”旅游板塊,即:
一核——東部巴彥浩特旅游核心樞紐。
兩心——西部達來呼布旅游中心和中部額肯呼都格旅游中心。
四圈——以巴彥浩特為中心的賀蘭山-騰格里旅游經濟圈(含孿井灘生態移民示范區),以額肯呼都格為中心的巴丹吉林旅游經濟圈,以達來呼布為中心的居延文化-航天城旅游經濟圈,以烏斯太為中心的濱黃(河)旅游經濟圈。
以此為基礎,構建阿拉善盟多點輻射的旅游空間網絡系統。
根據旅游資源分布特點、類型結構、開發利用方向、代表性的產品組合等,將阿拉善劃分為以下旅游功能區:
以巴彥浩特鎮為中心,依托盟、旗、鎮三級政府駐地的區位優勢,結合巴彥浩特城鎮總體規劃修編,深度挖掘歷史人文資源,突出地方特色文化,再現歷史風采,凝練阿拉善人文精神;考慮氣候與季相變化,樹立生態環保理念,融入蒙族特色文化,提升巴彥浩特景觀效果,塑造城鎮整體形象,強化旅游服務功能,建設低碳、生態、時尚共融的“宜居、宜游、宜會”旅游中心,構筑阿拉善盟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服務中心區,同時把巴彥浩特作為旅游目的地,建造成中國西部生態友好型樣板城鎮,既有歷史文化、民族特色,又有時尚元素與現代服務業的旅游城鎮典范。
以賀蘭山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阿拉善盟宗教文化為背景,充分挖掘賀蘭山西翼各區域自然與歷史的內在聯系,重點突出賀蘭山獨特的自然地域和歷史文化的整體性,深度發掘以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與阿旺丹德爾為代表的南北寺宗教朝覲、生態體驗、戶外運動、山地探險、養心養生、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整體構筑大賀蘭山旅游區,推出山地高爾夫運動與冬令冰雪運動型旅游新產品,改變目前旅游層次低與季節短的格局。
以月亮湖、天鵝湖群、通湖-水稍子、馬蓮湖、頭道湖、諾爾圖湖等旅游開發為基礎,突出沙漠風光、時尚生態、民族風情主題,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通過改善其基礎設施,尤其是改善交通條件,提高游客的可進出性。開發沙漠探險、沙湖度假、休閑養生、沙地運動、觀光農業、生態教育等旅游項目,區域內差異化開發旅游產品,良性競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組合精品線路。
“沙漠的珠峰、秀麗的湖群、神奇的古廟、交響的鳴沙、甘甜的神泉”,再加上蒙古游牧文化,造就了巴丹吉林沙漠世界一流的旅游資源,推出世界王牌的沙漠旅游產品需要有世界一流的旅游服務設施相匹配。近期主要建設巴丹吉林沙漠旅游基礎設施和額肯呼都格鎮的巴丹吉林新區旅游功能,高起點、高規格建設旅游接待設施,將巴丹吉林沙漠建設成為“世界沙漠旅游之王”和“大漠科考觀光”旅游品牌??山梃b張家界市、黃山市、赤壁市、香格里拉縣的經驗,將“額肯呼都格”鎮改名為“巴丹吉林”鎮。同時,輔以開發曼德拉巖畫、雅布賴地景與鹽湖旅游,提高知名度,擴大吸引力。
以居延文化的厚重歷史發展為主線,以北絲綢之路古文化遺址、額濟納胡楊林生態景觀、土爾扈特蒙古族風情等為基礎,結合胡楊林國家自然保護區、居延海國家濕地保護區及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建設,整合居延海、黑城、綠城、紅城、大同城、新西廟、胡楊林景區、策克口岸、達來呼布鎮等,豐富和創新居延文化的表現載體,體現大生態環保理念,構筑中國居延文化與胡楊生態文化長廊高端產品。
以中國航天精神為依托,以阿拉善大漠戈壁風光為背景,以東風航天城航天展覽館、衛星發射場、問天閣、烈士陵園等設施為基礎,謀求軍民雙方的深度融合,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推出宇航探秘、修學、體驗等系列旅游產品,聯合構建當代中國航天科學、愛國主義教育、國防教育基地,建設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太空旅游城”。
以阿拉善黃河國家濕地公園、黃河金沙苑為核心,利用海勃灣黃河水利樞紐建設的契機,以濱水休閑、生態度假、商務會議、生態環保產業為主,高起點、高標準開發沿黃河生態旅游長廊,通過巧打“生態治理”、“濱水休閑”、“產業旅游”牌,塑造阿拉善盟東部門戶新形象;以烏斯太鎮為核心,建設濱河新城鎮,積極謀劃阿拉善經濟開發區工業旅游發展藍圖,科學組織工業旅游線路。加強對敖倫布拉格峽谷的保護與開發,突出主題,強調特色,開發觀光游覽、丹霞地景探奇、生殖崇拜、休閑度假等旅游產品,建設原生態、有特色的五彩夢幻峽谷,使地文景觀大放異彩,培育新的旅游吸引物,豐富阿拉善盟旅游產品內涵。
阿拉善盟旅游形象的定位取決于該區域的旅游資源構成與創新發展、“地脈”、“文脈”特色和客源市場導向。
★神奇豐富的綜合景觀體系:
自然:賀蘭山—大沙漠—大戈壁—大湖群—季節性內陸河流
生態:干旱區中溫帶森林—荒漠草原—沙漠湖泊—胡楊林—候鳥群
★文化:遠古巖畫—居延文化—蒙族文化(和碩特和土爾扈特部族)—藏傳佛教—現代航天科技。
★古絲綢之路北道的綠洲驛站。
★現代航天高科技文明與古代悠久歷史文明交匯,牧業文明與農業文明共扼,蒙古族、回族、漢族等多民族文明和諧共進。
★多元文化熔融:大漠文化、居延文化、駝鄉文化、奇石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東歸文化、游牧文化、鹽湖文化、低碳文化。
旅游總體形象具有強烈的市場感染力與召喚力,隨著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成功,原有的品牌旅游總體形象符合阿拉善實際并深入人心,所以本修編繼續使用十年前確立的的總體形象:
中國秘境•阿拉善
阿拉善盟旅游資源的最大特色和優勢是其眾多資源互補交融而成的獨特風光和神秘境域,可將阿拉善盟建設成中國西北獨具特色的旅游基地,“中國秘境·阿拉善”旅游形象是多元化、多層次、多樣性的復合體。
阿拉善盟的“秘境”之“秘”可概括為十大系列:沙漠秘境、戈壁秘境、地質秘境、生態秘境、恐龍秘境、文化秘境、宗教秘境、特旗秘境、駝鄉秘境、航天秘境。
借助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在“中國秘境·阿拉善”基礎上,推出“世界秘境·中國阿拉善”,以此為新形象,凝練一批創新精品和服務體系,構筑“世界沙漠之王”新品牌。
所謂理念形象,也稱為道德形象。在當今和未來旅游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旅游地在公眾和游客面前的理念形象,往往成為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理念形象策劃的任務就是建立并不斷擴大和提高旅游地的聲譽、信譽和知名度,即建立、不斷擴大和提高旅游地的無形資產。
★建筑:旅游區建設應在建筑高度、色彩、結構、裝飾、體量、規模、容積率等諸多方面進行總體控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建筑的色調以蒙古族的建筑常用的白色和藍色為主。
★文化內涵:包括居延文化、黑城文化、宗教文化、蒙族文化、生態文化和自然環境特征等文化特質;體現在建筑形態、服裝、旅游區徽等,對此應有針對性和拓展性設計。
★VIS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旅游景區(點)的Logo設計、旅游辦公環境和辦公用品設計、旅游工作人員服飾設計、路牌廣告設計等。建議采用沙漠和胡楊林的金黃色為主色調,配以綠色、橙色、藍色,他們分別代表生態、文化、現代高科技。
行為形象,是反映理念基礎及其主題營銷口號,是對內規范員工管理行為、面對旅游者的服務行為和對外的社會公益行為等三方面的行為規范及規章、制度。對阿拉善盟旅游區而言,行為形象系統應強調生態至上原則、熱情誠信原則、自覺服務原則、管理高效原則。
在阿拉善民族音樂基礎上,挖掘民族歌曲、宗教音樂、民族曲藝等藝術元素,創作反映阿拉善地方自然風貌、歷史文化、鄉土人文的經典作品。通過相關音樂作品的整理與編輯,出版系列音樂專輯;舉辦“阿拉善草原(大漠)旅游音樂會”等文藝演出,從而塑造阿拉善聽覺感官形象,配合旅游產品宣傳、開發與營銷。以蒙古長調為基礎,突出阿拉善和碩特與土爾扈特部族元素,設計有特色的聽覺形象曲目,形成代表作,讓世人一聽即聯想到阿拉善。
阿拉善濃郁的蒙古風情是阿拉善重要旅游吸引物,在傳統的禮儀中,現代節奏和古樸民風的融合,感受牧人熱情好客的胸懷,坦蕩豪放的性格,特色的民族飲食、佛家飲食等。通過舉辦特色旅游美食節慶活動,將烤全羊、奶食品、醇濃美酒、飄香茶霧在歌舞升平的背景下獻給游客,讓到阿拉善盟旅游的客人感受到濃郁的風情。尤為重要的是全面展示“中國駝鄉”的獨特風采,形成阿拉善風情識別的典型標志。
總之,應突出“純樸原始雄渾奇特的大漠風光、古老神秘的歷史文化遺跡、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堅韌不拔的阿拉善精神、精良壯觀的現代航天科技”等旅游資源、旅游產品,使“中國秘境·阿拉善”形成知名品牌體系和豐厚而獨有的旅游產品,推動阿拉善旅游向更高層次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