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時代藍圖文旅
2018全國各地文化和旅游工作亮點回眸
2018年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這一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文化和旅游廳局相繼掛牌成立,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揚帆起航。各地按照“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統籌推進文化事業、文化產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用文化提升旅游項目和旅游產業的品質內涵,用旅游傳播文明,用旅游彰顯文化自信。一張藍圖繪到底,新時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踏上新征程。本報特別推出“2019年全國文化和旅游廳局長會議”特刊,擷取各地文化和旅游系統有代表性的亮點工作,與讀者一起展開精彩文化之旅,感受新時代神州大地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強勁脈搏。
2月26日至28日,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3月1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并批準這個方案。
3月21日,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公布,提出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整合組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就深化地方機構改革作出部署。
4月8日,文化和旅游部掛牌。
9月29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掛牌。
10月18日,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0月23日,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掛牌。
10月25日,黑龍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0月28日,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0月30日,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0月31日,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2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5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掛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14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1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16日,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掛牌,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19日,貴州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26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掛牌。
11月27日,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29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11月30日,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掛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掛牌。
北 京
● 首都文化自信有力彰顯,城市文化品質再上臺階 平昌冬奧會冬殘奧會北京交接文藝演出亮點紛呈。圓滿完成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服務保障工作。推進“歡樂春節”“北京之夜”提質增效,創辦“中國(北京)演藝博覽會”,擴大中國戲曲文化周、北京國際音樂節、“動漫北京”影響力。聯合大運河沿線七省市舉辦“流動的文化”非遺大展。舉辦傳統節日活動838項、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動2萬余場。已建立3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創作采風基地。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132個,金額超1.2億元。
● 旅游業深化改革增強發展動力,城市旅游魅力不斷增強 中醫養生、文化演出等定制旅游高品質產品競相涌現。京郊旅游“十種新業態”升級換代。北京旅游產業引導基金帶動社會投資約150億元,旅游資源交易平臺發布500余個項目,涉及1800多億元。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實行城市形象和旅游資源“雙推介戰略”,全年實現入境旅游406萬人次,同比增長3.3%。
天 津
● 舉辦2018年中國旅游產業博覽會 博覽會總展覽面積5萬平方米,吸引了2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旅游部門、企業以及來自全國28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旅游組織參展參會。
● 北疆博物院南樓向社會開放 北疆博物院創建于1914年,為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是我國早期博物館中一座原址、原建筑、原藏品、原展柜、原歷史文獻完整保存至今的博物館。2018年3月,北疆博物院南樓建筑修繕工程和陳列布展工作啟動,重點展現桑志華及其團隊在我國北方地區二十五載櫛風沐雨的科考歷程和科學鉆研精神。北疆博物院南樓于2018年10月面向公眾開放,與其北樓及陳列室形成完整的展陳體系。
河 北
● 河北博物院榮膺“2018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近年來,河北博物院立足弘揚時代主旋律和滿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堅持講述多元化“河博故事”,共享立體化“河博文華”,優化全方位“河博體驗”,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榮膺“2018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
● 打造河北旅游高質量發展新樣板 第三屆河北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推介了一批新景區、新產品、新業態,切實推動國家生態旅游度假區和國際一流的森林草原自駕旅游目的地建設,有效帶動了鄉村振興和脫貧增收,實現了全域、全季、全民旅游產業大發展。“2018河北旅游發布”活動對2017年河北旅游業改革發展進行全面總結梳理,發布了11個類別逾百項相關創新成果和代表企業、人物及活動;推出了2018河北全域旅游日歷、全域旅游地圖及春節精品旅游線路。
山 西
● “文化三晉樂萬家”首屆山西省群眾文化系列活動異彩紛呈 在118天的時間里,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共組織開展九大類2900余項活動,累計演出近2萬場,縣、鄉、村活動場次占90%以上;5萬余支文藝隊伍踴躍參賽、參演,吸引觀眾1000多萬人次,在全省掀起群眾文化熱潮。
● 首屆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薈萃七大類200余項目 博覽會圍繞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在忻州市、太原市、晉城市、臨汾市的代表性景區分別舉辦,選取傳統音樂、戲劇、曲藝、體育、美術、技藝、中醫藥七大類200余項國家級和省級非遺項目參與。博覽會以“長城博覽”非遺展示系列活動、“三晉瑰寶”非遺精品與非遺文創產品展、“大美太行”戲曲曲藝薈萃、“黃河之魂”傳統音樂展演四大板塊,集中展現山西豐富多彩的非遺及保護成果,與三大旅游板塊有機相融,顯現了多樣立體的山西文旅形象。
內 蒙 古
● 首屆“烏蘭牧騎發展論壇”舉辦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烏蘭牧騎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推進文化和旅游部委托項目《烏蘭牧騎研究》,舉辦首屆“烏蘭牧騎發展論壇”,進行烏蘭牧騎研究階段性成果發布與交流,同時以“創新推動烏蘭牧騎發展”為主題,面向全國烏蘭牧騎工作者、藝術科研工作者和文化管理工作者征集論文,經評選,64篇論文獲獎。
● 民族歌舞劇《我的烏蘭牧騎》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 錫林郭勒烏蘭牧騎創排的《我的烏蘭牧騎》入選2018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重點扶持劇目和2018年度全國舞臺藝術重點創作劇目。該劇講述了烏蘭牧騎扎根基層、服務人民的動人故事。
遼 寧
● 啟動文化產業“一縣一品”品牌培育建設工程 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在遼寧縣域范圍內打造一批富有本土特色、展現地域文化特性、市場潛力大、具有良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文化產業品牌,開啟遼寧文化旅游產業特色發展之路。目前,首批“一縣一品”品牌評選工作正在開展。
● 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全面開館 遼寧省博物館新館建筑面積10萬平方米,設有22個展廳。該館依托館藏資源,舉辦了“古代遼寧”等12個常設文物專題展,中國古代繪畫、書法、緙絲刺繡三大精品文物展,同時引進多個國內外精品展覽,立體豐富的展覽內容吸引了大批觀眾。
吉 林
● 推出“冰雪絲路” 在第三屆吉林冰雪產業博覽會上推出全新品牌“冰雪絲路”:位于東北亞核心地帶的吉林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唐代渤海國時期開拓了多條對外交流通道,經遼、金、元、明至清代,形成了東線、西線、北線三條成熟商路,與先進生產力和發達的文明疊加成脈絡不斷清晰的“冰雪絲路”。此舉豐富了冰雪旅游的新內涵,也是吉林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一項創新舉措。
● 吉林省首屆藝術節精品佳作頻現 吉林省首屆藝術節秉持“精品、傳承、惠民、開放”理念,舉辦大型舞臺藝術劇(節)目36場、文化惠民精品演出135場以及美術項目集中展示活動等,全省各地天天有演出、場場有精品,廣大人民群眾得以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黑 龍 江
● 黑龍江省社會藝術教育成果展覽展演參與性強 第二屆黑龍江省社會藝術教育成果展覽展演在上一屆舞蹈和美術書法兩個展示項目基礎上新增設鋼琴和京劇兩個項目。此次活動參賽選手及作品涉及省內13個地市和128個區縣,近萬人次參與。
● 首屆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展旅游新形象 首屆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期間,舉辦了黑龍江省旅游工作推進會、黑龍江省旅游資源推介會、“冰城夏都”旅游洽談對接會、“綠水青山·冰天雪地”旅游攝影展、黑龍江旅游商品展、“2018相聚哈爾濱”大型交響音樂會、“迷人的哈爾濱之夏”老街音樂匯展演、“哈埠菜”烹飪技藝展演暨名優特餐飲品鑒等系列活動,充分展示了黑龍江特色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全面提升了黑龍江的旅游新形象。
上 海
● 打造“家門口文化客廳” 2018年,上海將“提升標準化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服務功能”列入市政府實事項目,按照 “有陣地、有內容、有人員、有保障、有評價”標準要求,全力推動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功能提升,全市5129個居村綜合文化活動室(中心)達標驗收,進一步完善“中心城區10分鐘、郊區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提升了市民文化獲得感。
● 積極推進“黃浦江游覽”改革發展 2018年“黃浦江游覽”產品全面升級,大力提升游船品質,設計開發了餐飲航班、游覽快線、吳淞口長線等多條全新游覽線路;黃浦江水岸環境不斷提升,臨水景觀和防汛墻煥然一新,夜景燈光重新布設后更加璀璨奪目;黃浦江兩岸旅游功能更加凸顯,沿岸整合資源推動“新十景八園”建設,智慧便捷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
江 蘇
● 創新舉辦2018戲曲百戲(昆山)盛典 2018戲曲百戲(昆山)盛典是國內所有戲曲劇種集中交流演出、活態展現的創新之舉,有效激發了戲曲傳承新活力。其間,全國120個劇種、156個經典劇目和折子戲在昆山演出,參演院團達133個,近4000名演員演出78場,近5萬人次觀眾現場觀看,超過100萬人次觀眾觀看網絡直播,相關微博閱讀量超過1.1億次。與此同時,用好盛典成果籌建中國戲曲博物館,建設昆曲小鎮、“百戲之林”,打造以戲曲文化為主題的旅游線路產品,實現戲曲傳承發展與旅游資源開發互促共進。
● “五星工程獎”創新評獎機制 “五星工程獎”是江蘇省群眾文藝重大品牌賽事。本屆“五星工程獎”優化評獎機制、創新評選方式,將文化評獎與文化惠民相結合、專家評選與群眾評選相結合、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經專家評委現場評審、報經評審委員會審定并向社會公示等環節,產生獲獎作品80個(件)。同時,組織參評作品開展惠民演出32場,受眾超過10萬人次。
浙 江
● 全省第1萬家農村文化禮堂啟用 浙江省第1萬家農村文化禮堂——杭州建德市三都鎮鎮頭村文化禮堂正式啟用。作為浙江省委、省政府連續6年為民辦實事工程,文化禮堂建設打造了浙江鄉村的文化地標和農民的精神家園。
● 民宿旅游助力鄉村振興 全國發展鄉村民宿推進全域旅游現場會在浙江召開,開啟“文化+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新篇章。2018年,浙江新入選國家5A級景區1家,發展鄉村民宿1.6萬家,4家企業入選第十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44個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浙江文化和旅游產業紛紛進入萬億級產業規模行列。目前,浙江在建旅游項目2024個,其中超過100億元的有17個。
安 徽
● “送戲進萬村”5年送戲10萬場 自2014年以來,安徽省創新開展政府采購“送戲進萬村”活動,每年送戲2萬多場,5年來累計送戲超過10萬場,確保了每個行政村每年都能看到一場有質量的戲。通過送戲活動,創作了一大批接地氣的優秀文藝作品,培養了一批基層演藝骨干隊伍,豐富了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提升了基層文化設施的建管用水平,也促進了演藝市場的健康發展。
● 開展“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鎮”評選宣傳推廣活動 活動通過自愿申報、兩輪網絡票選加專家評議的方式,從128個古村落中評選出黟縣宏村古村落、黟縣西遞古村落、涇縣查濟村等“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鎮”,并舉辦了相關宣傳推廣大會,取得階段性明顯成效。活動共收到來自全球網友的約2250萬份有效投票。
福 建
● 第七屆福建藝術節碩果累累 第七屆福建藝術節在福州舉辦,20臺劇節目從參演的75臺劇節目中脫穎而出;全省近百場文化活動,廣大群眾廣泛參與,收獲更多獲得感;藝術節高度重視現實題材創作,獲獎劇目與參演劇目中,現實題材作品達半數,劇目數量、質量大幅提升。
● 深入踐行“放心游福建”服務承諾 2016年福建推出“放心游福建”服務承諾,對旅游投訴實行“一口受理”“限時辦結”“先行賠付”。2018年深化“放心游福建”服務承諾,舉辦“2018中國旅游日”福建分會場活動,發布“放心游福建”LOGO標識,開展倡議活動、志愿者行動、LOGO標識進千家旅游企業等,讓“放心游福建”深入人心。實施兩年來,營造了“放心、舒心、愛心”的旅游環境,全省旅游業主要經濟指標增長均高于預期水平。
江 西
● 推出全國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四種模式 聯合國家文物局編纂《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優秀案例推介》,向全國推廣保護利用經驗,推出的四種模式分別為:瑞金、井岡山革命舊址與紅色景區建設相結合;寧都革命舊址與特色鄉鎮建設相結合;金溪革命舊址與休閑農業旅游相結合;青原革命舊址與傳統村落保護相結合。
● 全省旅游產業發展大會召開 大會期間,部分駐華使節、國際友人、海外旅游機構、知名旅游網站代表赴江西參觀、對接旅游產品營銷,來自全國22個省區市的旅游主管部門代表前來參觀交流;新增江西旅游推介會、2018資溪面包國際旅游文化節、入境旅游工作專題會等專題會議,形成了“政府主導、市場檢驗、社會參與、開放合作、成果共享”的辦會模式。
山 東
●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全面發力 一年來,山東大力提升城鄉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出臺《關于繁榮農村現實題材文藝創作的意見》,著力打造傳統工藝振興的“山東模式”,培育遍布城鄉的文藝志愿者隊伍和非遺傳習工作坊,文化成為助力齊魯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 文化惠民消費季“四兩撥千斤” 第二屆山東文化惠民消費季以“薈文化·惠生活”為主題,按照“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市場運作、普惠大眾”原則,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29個省直部門、單位協同推進,在藝術精品欣賞、新興時尚采擷、傳統工藝體驗、數字文化暢享等6個領域全面展開。其間,策劃開展文化消費活動1萬余項、12萬余場次,參與人次達1.1億;省、市、縣三級發放使用消費券金額達9259.34萬元,直接拉動消費3.7億元,間接拉動消費81.8億元。
河 南
● 全國戲曲進鄉村工作經驗交流會深入研討交流 會議于2018年10月在河南新鄭市召開,來自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宣傳、文化部門負責同志以及部分戲曲藝術家代表約150人參加。戲曲進鄉村活動開展以來,河南結合自身實際開拓創新,堅持黨政主導和社會參與相結合,堅持滿足需求與厚植土壤相融通,堅持弘揚傳統與倡樹新風相統一,堅持戲曲振興與鄉村振興相促進,探索出一條“送”“種”結合、“育”“融”并重的戲曲進鄉村之路,鞏固了農村基層文化陣地。
● 兒童劇《小馬過河》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三屆動漫獎 由河南藝術中心打造的“十二生肖”系列原創兒童劇《小馬過河》獲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第三屆動漫獎最佳動漫作品獎。該劇2014年推出以來在全國巡演100多場,榮獲第十三屆河南省戲劇大賽文華特別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
湖 北
● 第三屆湖北藝術節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優秀作品展演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展演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省文化和旅游廳承辦,圍繞優秀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優秀美術作品展覽、群眾文藝作品展演和“一劇一評”四大板塊活動展開,近100家專業藝術院團、90余個社會文藝團體、近7000名演職人員展演展示了68臺劇(節)目和280件美術、書法、攝影作品,推出1100多場惠民文藝演出,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社會反響強烈。
● 上合組織成員國首屆旅游部長會議舉行 與會各方各代表團團長高度評價近年來在上合組織框架下旅游領域合作交流取得的新進展,介紹了多國旅游業發展,交換了交流合作意見;審議并通過了《2019—2020年落實〈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旅游合作發展綱要〉聯合行動計劃》草案。
湖 南
● 第六屆湖南藝術節創數個“之最” 本屆藝術節是歷屆湖南藝術節中規模最大、藝術門類最全、展演劇目最多、群眾參與面最廣、宣傳效果最好的一屆,3200余萬名群眾在現場或觀看網絡直播參與藝術節。全省全年共創作大型劇目39臺,花鼓戲《桃花煙雨》、民族歌劇《英·雄》等多部劇目參加各類全國性展演巡演,16臺優秀小戲進京展演。
● 一批湖湘文旅品牌誕生 湖南文化地標(2018)推選活動評選出炎帝陵、毛澤東同志故居及紀念館、湖南省博物館等10個文化地標,使一批“湘”字號文化地標品牌聲名遠播,增強了全省人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湖南紅色旅游品牌新添瀟湘“紅八景”和首批紅色旅游教育示范基地。
廣 東
● “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 全省藝術精品創演展示及策劃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打造“廣東省藝術院團演出季”品牌,安排9個院團的11臺劇目在廣州5個劇場演出20場,謳歌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發展歷程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以演出為導向,推進藝術生產“三條線”建設,結合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要時間節點,打造推出粵劇《風起南粵》、舞劇《醒·獅》等優秀舞臺藝術作品。舞蹈《與妻書》、舞劇《醒·獅》分別榮獲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當代舞獎和舞劇獎。
● 南粵古驛道有重大發現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2018年就“南粵古驛道的前世今生”“南粵古驛道的重大發現”舉行兩次新聞發布會,公布南粵古驛道調查結果、發展歷程、現存狀況及15項重大發現;召開南粵古驛道學術研討會,探討南粵古驛道的歷史價值與保護利用;整理出版《中國南粵古驛道學術文集》。
廣 西
● “壯族三月三·八桂嘉年華”歡樂祥和 2018年“三月三”期間,廣西處處洋溢著歡樂、祥和、喜慶的節日氛圍,自治區各地發揮特色文化資源優勢,舉辦了300多場民俗節慶文化旅游活動,吸引海內外游客慕名而來,獲得大批游客贊譽和好評。據統計,“三月三”假日5天,全區共接待游客1635.39萬人次,旅游總消費126.46億元。
● 出臺《廣西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方案》 近年來,廣西壯族自治區旅游業以創建特色旅游名縣作為切入點和著力點,開展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廣西特色旅游名縣創建工作,不斷推動旅游業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形成了全域旅游發展的“廣西模式”。2018年出臺《廣西創建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在全區建成20個以上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和30個以上自治區級全域旅游示范區,把全區建設成為全國一流、世界知名的區域性國際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海 南
● 實施59國人員入境旅游免簽政策 海南于2018年5月1日起實施59國人員入境旅游免簽政策,免簽入境停留時間為30天,將團隊免簽放寬至個人免簽。增設“59國人員入境海南旅游免簽”專用通道,實現適用政策國家入境旅客隨到隨走,提高通關速度;加強前臺引導人員培訓,為入境外國旅客等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務。這項新政策是海南入境旅游免簽政策的再次升級優化。
● 推動文旅融合,實施“文物+旅游”三年行動工程 印發《海南省文物+旅游三年行動工程實施方案》,以全國重點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重點,用3年左右時間,搶救一批瀕危文物,實施一批文物旅游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文物創意品牌,規劃一批文物旅游線路,構建“文物+旅游”服務體系。各市縣和相關部門積極有序實施“三年行動”,推動開展了美舍河沿岸重要歷史文脈發掘和修復等一批文物保護利用項目;舉辦“秦漢文明展”“普天同慶”等50多個精品展覽;策劃了紅色旅游、騎樓街區、傳統村落等一批文物旅游線路。
重 慶
● “巴渝文化云”“科普文化云”全面上線 重慶市公共數字文化陣地建設加快,“巴渝文化云”“科普文化云”全面上線運行。“巴渝文化云”借助覆蓋全市的有線、無線一體化傳輸網絡,打造數字電視端、PC端、移動端三位一體的服務平臺。平臺匯聚了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圖書館等市級場館資源,為重慶市民提供便捷、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數字文化用戶達660萬戶。“科普文化云”在全市城鎮社區、深度貧困鄉(鎮)村等地部署1800個大屏觸控終端,覆蓋全市800余萬人次,持續為市民提供科普文化信息化資源的系統集成與精準推送服務。
● 2018重慶全球旅行商大會舉辦 大會主體活動邀請來自美國、英國、白俄羅斯、泰國等20多個國家以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的近400位旅行商、旅游機構代表、旅游行業國際知名專家參會,實地體驗重慶“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從“三峽、山城、人文、溫泉、鄉村”五個方面,打包推出重慶文化旅游形象產品,現場簽約30個旅游合作項目。
四 川
● “街頭藝人”成文化風景 經過先后4批“成都街頭藝人”招募,目前已有153組共260名街頭藝人參與成都街頭演出,累計表演1400多場,吸引觀眾65萬余人次。成都“街頭藝人”日益成為提升城市品位、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和助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力量。
● 招募“公共文化服務體驗師” 成都市文化館2018年6月開始招募“公共文化服務體驗師”。經過一個月的網上報名和篩選,最終確定85人當選成都首批“公共文化服務體驗師”。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包括政協委員、高校教授、文化雜志主編等,普遍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敏銳的洞悉能力和扎實的文字功底。他們代表廣大市民體驗成都市推出的各類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招募活動成為成都拓展文化志愿服務、優化文化志愿者隊伍、提升服務品質的一次有益嘗試。
貴 州
● “多彩貴州文化云”實現由政府“端菜”向百姓“點菜”轉變 大力建設“多彩貴州文化云”,2018年完成了9個市州文化信息資源上線運行,實現了全省覆蓋和公共文化服務由政府“端菜”向百姓“點菜”的轉變,公共文化資源進一步合理配置,暢通了文化部門與民眾聯絡渠道。
● 開展“多彩貴州滿意旅游痛客行活動” 創新開展“多彩貴州滿意旅游痛客行活動”,鼓勵游客變“痛客”,尋找旅游發展中存在的難點痛點,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建議。全年拿出200萬元作為獎勵,獎勵提供問題線索、難點痛點、整改方案的游客,倒逼全省旅游服務質量提質增效。
云 南
● 第八屆瀾湄流域國家文化藝術節合作共贏 本屆藝術節于2018年12月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舉辦,以“親誠惠容、合作共贏”為主題,邀請來自瀾湄六國以及南亞、東亞、西歐、美洲、非洲等地的藝術家聯袂演出,并推出瀾湄之夜民族音樂會、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瀾湄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研討會等活動。
● 一部手機暢游云南 云南省政府和騰訊聯合打造的全域旅游智慧平臺——“游云南”APP上線,依托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把游客需求、商家服務與政府監管有效連接起來,帶動吃、住、行、游、購、娛六大服務進行全面數字化升級,并通過誠信體系、投訴平臺建設,保障游客旅游全程省心、安心、放心。
西 藏
● “訂單式”文化援藏結碩果 結合西藏文化單位的實際需求,2018年創造性地推動實施文化人才“訂單式”援藏工作。“訂單式”援藏實現了按需選派,對口支援更加精準,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截至2018年底,邀請來自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歌劇舞劇院等7家中央文化單位的14名“訂單式”援藏文化專家,分赴西藏自治區歌舞團、自治區話劇團、自治區群藝館、自治區圖書館和日喀則市民族藝術團開展為期3個月的援藏工作,幫助西藏打造精品劇目、提升公共文化建設水平,該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文化人才“訂單式”援藏工作成為繼教育、醫療組團式援藏之后的又一援藏模式創新。
陜 西
● 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精彩不斷 本屆藝術節進行了豐富的藝術呈現及跨區域文化交流。與前幾屆相比,本屆藝術節除參與的國家和地區達118個再創新高外,呈現出陜西與絲路沿線地區結合得更為深入、藝術呈現與文化交流結合得更加緊密、惠民活動與群眾參與結合得更為順暢等特色。
● 2018陜西省絲路童話展演月為孩子們搭建圓夢舞臺 本屆展演月期間,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浙江話劇團有限公司、西安兒童藝術劇院等多家單位通過《童話》《伊索寓言》等多部優秀童話劇,為孩子們搭建起童話圓夢的藝術舞臺。這是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實施的新的文化惠民項目,所有演出場次均實行惠民低票價。
甘 肅
● “豐收了·游甘肅”活動突出惠民性 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就開展“豐收了·游甘肅”系列惠民活動在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重點發布十大冬春旅游主題產品、200多家旅游景區免費或半價以下優惠、600多家旅游企業打折促銷以及300多項冬春旅游主題活動等系列惠民舉措,向廣大農民群眾和海內外游客發出邀請;發放絲綢之路自駕游護照;組織全省文化旅游主管部門和企業,在北京、上海、廣州和陜西相繼舉辦“邂逅絲路美食·遇見如意甘肅”“粵享絲路·冬游甘肅”等主題宣傳推介活動,獲廣泛贊譽。
● 敦煌文博會助力民心相通 來自97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1200多位中外嘉賓參加博覽會,吸引國內外企業廣泛參展。敦煌文博會是甘肅省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積極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舉措,是“一帶一路”建設中以文化交流合作為主題的國家級平臺和國際化文化盛會,榮獲“十大政府主導型展覽會”大獎。
青 海
● 部省合作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文化建設 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工作會議在青海西寧召開,會議部署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文化建設重點工作任務,助力深度貧困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文化和旅游部與青海省人民政府簽署《支持深度貧困地區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工作實施方案(2018—2020)》。文化和旅游部支持青海省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重點項目共13個板塊、79個項目。
● 原創民族舞劇《唐卡》反響好 唐卡具有獨特的傳統工藝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青海原創民族舞劇《唐卡》講述了唐卡藝人以生命作畫、虔誠傳承弘揚唐卡繪畫藝術的故事,頌揚了青海熱土上百姓的純真情感。作為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和青海省重點創作劇目,該劇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已成為青海的一張文化名片。目前,《唐卡》提升版正在精心打磨中。
寧 夏
● 熱烈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慶祝大會群眾文藝表演《寧夏兒女心向黨》和主題晚會《綻放新時代》成功舉辦,演出得到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寧夏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精彩紛呈,四大板塊15項活動覆蓋全區各市縣區,全方位展示寧夏文化發展成果,為群眾奉獻了豐盛文化大餐。“天天有好戲、場場都精彩”精品文藝演出活動成效明顯,共演出劇(節)目127場。藝術精品不斷涌現,組織創演秦腔8部,推出《沙湖戀》等獻禮歌曲12首,推出“中國夢·寧夏情”主題美術作品200余件。戲曲傳承工作深入開展,動員各類戲曲團體、戲曲名家到全區各學校開展講座、展演、互動活動800余次,戲曲進鄉村演出500余場次。
新 疆
● 多彩活動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精心打造現實題材藝術作品,重點圍繞“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舉辦自治區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暨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在全疆各地上演了《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交響音樂會》和兒童劇《老虎和熊的故事》、歌舞詩《陽光下的舞步》、音樂會《絲綢之路》、音樂劇《冰山上的來客》、雜技晚會《陽光·夢》、舞劇《戈壁青春》、曲子劇《金子般的心》等,充分展現了新疆各族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
● 旅游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2018年全區接待國內外游客突破1.5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2500億元,同比增長40%以上。高規格召開旅游發展大會,提出大力實施旅游興疆戰略,努力將旅游業打造成為戰略支柱產業,努力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努力實現由旅游資源大區向旅游經濟強區跨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同步密集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支持和推進旅游業發展。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 第十屆職工文藝匯演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 本屆匯演以“新時代奏響兵團深化改革最強音”為主題,展現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新時代奮力實現新作為、堅決履行維穩戍邊職責的精神風貌。共有20臺劇目(晚會)參加匯演,參演職工3500人,觀眾1.4萬人。獲獎的27臺優秀劇(節)目中,現實題材作品21部,其中10部演繹了兵團深化改革和向南發展,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