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時代藍圖文旅
中國康養產業漸成氣候,展現出強大的發展勢頭和潛力
藍皮書指出,與一般意義的“健康”、“養老”、“養生”和療養”等概念相比,“康養”是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概念,涵蓋范圍廣闊,與之對應的康養行為也十分寬泛:康養既可以是一種持續性、系統性的行為活動,又可以是諸如休息、療養、康復等具有短暫性、針對性、單一性的健康和醫療行為。延伸到更大范圍,從生命的角度出發,康養要兼顧生命的三個維度:一是生命長度,即壽命;二是生命豐度,即精神層面的豐富度;三是生命自由度,即國際上用以描述生命質量高低的指標體系。
可見,康養的核心功能在于盡量提高生命的長度、豐度和自由度。目前人們普遍認為康養服務的人群是老年人群體和亞健康群體,但是在生命長度、豐度和自由度這三個維度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在這個體系里找到特定的位置。也就是說,從孕幼到青少年再到中老年等各個年齡階層的人群,都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康養需求,從健康到亞健康再到病患甚至是需要臨終關懷的群體,社會各個群體都有必要納入康養的范圍。
2015年后國家對人民健康問題高度重視,相繼出臺了關于養老和健康服務的支持性、引導性政策。2016年,康養產業被多地列入“十三五”規劃之中,并編制了詳細的發展戰略及指導性政策意見。在細分產業上,森林康養被納入《全國林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康養旅游也迎來了首個規范性文件——《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標準》,發展漸成氣候。至此,從中央到地方,從大康養領域到健康、養老、森林康養和康養旅游等,都有了完善的政策體系支撐。
2中國康養產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藍皮書指出,中國康養產業已經展現了強大的發展勢頭和潛力,然而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相關法規跟不上產業發展速度,基礎設備和基建設施短缺,人才資源匱乏等。
(一)政策法規相對滯后
有關康養產業政策法規的推出往往落后于實際發展速度,未能很好地發揮出政策預見性和行業指導性作用。如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出臺的關于“醫養融合”的指導意見中,比較多的是從宏觀層面上進行指導,具體的實施方案與措施較為欠缺。
(二)基礎設施供應不足
報告指出,在產業發展初期,康養離不開“醫”,醫療是康養的基礎,“醫養”結合是康養的基本要求。醫療設施方面,根據已公布的最新數據,我國僅有322家康復醫院,其中城市206家、農村116家,這意味著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多半沒有康復專科醫院。而康復醫學床位數(包含康復專科醫院、綜合性醫院康復醫學科)占醫療機構總床位數的比重僅為1.8%,康復科的床位數存在較大缺口。根據原衛生部的規定要求,所有二級以上綜合醫院必須設立康復科及相應的康復工程室,并配置標準化的康復器械,約1萬家綜合醫院須新建康復科。但由于部委改革進程被延后,截至2014年,實際擁有康復科的綜合醫院3288家,而中國二級以上醫院有8973個,與原要求相比,只有不到一半的二級以上醫院設立了康復科。
(三)產業結構不夠健全
康養產業在促進養老、醫療康復、養生等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也顯著地帶動了上下游及周邊產業的發展。但目前中國康養產業發展由于面臨著政策碎片化、發展模式粗放、人才資源短缺等因素制約,遠未形成一個健康、完整的產業體系。
(四)康養專業人才匱乏
雖然較多健康養老政策中有關于康養專業人才培養的指導意見,但難以落到實處。要解決目前人才短缺問題,首先應制定相應的人才培養管理制度和從業標準,提高康養從業人員的素質和技能,然后再對應進行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并提供系列激勵政策,刺激人才參與。
3中國康養城市建設的實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
藍皮書指出,中國康養城市理論的發展經歷了從“衛生城市”到健康城市再到康養城市的理念轉變,由最初的以預防疾病為目的到目前以康體休閑、養生養老、營養保健等為目的,康養的理念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目前中國康養城市的發展實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從國家級康養產業試驗區、國家康養旅游示范基地到康養城市,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還處在資源型與休閑體驗型相結合的發展階段。中國城市康養社區的發展實踐主要集中在“互聯網+健康養老”和“娛樂養老社區”方面,典型的模式有養老養生+健康管理、持續健康退休社區、會員制康養社區、護理型康養社區、學院式康養社區等。
(一)“互聯網+健康養老”,開啟智慧康養的新模式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單純的養老服務已經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老年人對醫生的依賴和需求更高,養老需求呈現高、精、準的發展態勢。加快互聯網與健康養老產業的融合創新發展,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健康、大數據的巨浪推動著新型康養模式的變革。通過在城市社區布局、布點日間照料中心,采用“醫+養+護”的模式,在個體居家養老基礎上,探索社區養老新模式。
(二)娛樂養老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
娛樂養老立足社區,用“四建”(建店、建團、建班、建檔)標準化服務體系與產業化體系,從而實現讓每一個老人都能在社區里安度晚年。未來要讓中國80%的城市社區都有娛樂養老生活館,讓中國80%的城市老人都能過上娛樂養老生活。依托社區建店,為老人提供方便,給老人穩定的活動場所;組建老年互助聯盟或社團,給老人建立朋友圈,實現老人基本自治,節省管理成本;弘揚老年精神關愛,大力開展老年興趣活動,增加顧客基數,篩選核心會員;建立健康電子檔案,推進老人健康可追溯性,深挖老人需求,以便“對癥下藥”。
4應加快建設并優化為老服務網站,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在這個調整適應階段出現的心理、情感方面的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除了傳統的“物質養老”,“精神養老”也要得到重視,通過促進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幫助老年人建立新的生活方式,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2016年3月全國兩會上公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進一步強調了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性,綱要明確提出要“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行動,加強頂層設計,構建以人口戰略、生育政策、就業制度、養老服務、社保體系、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環境支持、社會參與等為支撐的人口老齡化應對體系”。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健全養老服務體系。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數據,60歲及以上的老齡網民數量從2007年的294萬人增長到2016年的2900多萬人,年均遞增25.8%,接近中國整體網民規模增速13.3%的兩倍。互聯網在老齡網民中的滲透率同樣快速增長,從2007年的1.9%增至2016年的12.7%,即每8位老人當中就有1位在使用互聯網。老齡網民占全體網民的比重也從1.4%增至4.0%,網民的老齡化趨勢日益顯現。上述資料顯示,中國老年人對使用互聯網服務并不那么抗拒,他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網絡活動中,相關經驗的不斷積累還能進一步強化他們積極使用網絡的態度和意愿。
5康養產業的市場需求龐大,發展前景廣闊,但有效供給不足
藍皮書指出,老年人群和亞健康人群成為康養產業主要目標群體。據全國中老年網的調查,中國城市45%的老年人擁有儲蓄存款,老年人存款余額2016年超過17萬億元,人均存款將近8萬元。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的退休金總額將超7萬億元。目前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在5萬億元以上。隨著康養產業的供給不斷增加,2030年中國老年康養產業市場消費需求將達到20萬億元左右。但根據不完全測算,當前每年為老年人康養生活提供的產品在5000億~7000億元,需求持續旺盛,但有效供給不足。
全國老齡辦在中國康養產業發展論壇的演講中提到,中國老年產業的規模到2020年和2030年將分別達到8萬億元和22萬億元,對GDP拉動分別達到6%和8%,產業遠景十分可期,將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家經濟的支柱之一。
而隨著亞健康問題的日趨突出以及人們對健康問題的愈加重視,社會對于亞健康的防治需求日益增長,亞健康人群康養市場已成為中國康養市場最主要的組成之一。從各大城市人口亞健康情況來看,沿海城市及經濟發達地區的亞健康人群比較集中。據中國健康學會調查,中國16個百萬以上人口城市中,北京的亞健康人群占比排名第一,高達75.31%,上海和廣東分別以73.49%和73.41%位居第二和第三。這三個一線城市的亞健康人群占比明顯高于國內其他城市。從區域性人口亞健康水平情況來看,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統計結果,西北地區人群的亞健康問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顯示出更多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問題。而華東地區人群的亞健康狀況較好,相關生理和心理指標都顯示出更好的健康水準。由于地域差異主要因文化和經濟差異而生,可以推測出西北地區人群的健康狀況與其經濟發展滯后有密切關系,所以提高區域健康水平的第一步應是提高經濟生活水平。
從供給角度看,康養產業對資源的依賴程度較高,其發展對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當前,康養產業最常見的運營模式有兩種:政府性經營管理模式和市場性經營管理模式。政府性經營管理較為常見,政府或者投資方往往掌握著稀缺性資源或者具有絕對優勢性的資源。政府性經營管理模式的運營方式主要是政府提供基建而專業投資商負責項目落實和日常運營管理。市場性經營管理的主要特點是有多個投資主體參與,有著較好的市場積極性和創新性,并多以項目形式招商引資。該模式下,運營者通常以經過包裝的單個或多個康養項目進行招商引資。
康養產業的優勢在于可實現資源的異地供給。與傳統產業不同,例如制造業,產品從集中制造地到需求地,兩端存在漫長的距離。旅游業和其他服務業同樣需要貼近目標市場,首先考慮滿足近距離的市場需求。然而,康養被認為是可以輕松實現遠距離異地供給的產業。對于資源稟賦較好的地區,可通過良好的產業形態滿足異地康養需求。比如現在康養旅游發展比較好的地方,當地資源稟賦好,但是當地康養需求是不足的,本地人沒有多少康養消費的能力和動機,主要是滿足了異地康養需求。這正好契合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康養產業為許多欠發達地區帶來了更多發展機會。
報告在分析海南養老服務產業時指出,海南每年都有相當數量的“候鳥老人”停留,停留時間平均長達3到5個月。這些“候鳥老人”的消費能力不容忽視;而“候鳥老人”背后的親友消費市場規模更大,也更具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