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時代藍圖文旅
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將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等 20 個產業園認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這些產業園產業特色鮮明、要素高度集聚、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經濟效益顯著、示范帶動有力,成為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排頭兵和鄉村產業興旺的領頭羊。
選準優勢特色產業
成為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樣板區
一年多來,各產業園做大做強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引領鄉村產業興旺。創建過程中,各產業園立足當地資源稟賦、發展水平、產業特點,科學選擇優勢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種養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營銷品牌化,全產業鏈開發格局基本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全國領先。其中,首批認定的 20 個產業園主導產業覆蓋率和適度規模經營率均達到 60 %以上,農產品初加工轉化率達到 80% 以上。
福建省安溪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產業園創建是撬動我縣茶產業的關鍵一役。我們要再接再厲,搶抓產業園創建契機,努力推動茶產業這一最大民生產業轉型升級,實現二次騰飛。”福建省安溪縣縣長劉林霜說。安溪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創建中進行了深度規劃,致力于打造鐵觀音產業大格局,花大力氣促進茶產業向茶機械、茶包裝、茶配套、茶創意、茶食品及精深加工等領域延伸,2018 年涉茶總產值達 106 億元,比 2017 年增長 9.1%。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現代農業產業園
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力建設泡菜原料新品種繁育試種基地、泡菜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泡菜農耕文化體驗基地。2018 年,園內蔬菜種植面積達 16 萬畝,新增 7 家省級龍頭企業,主導產業集中度達 78%,年加工泡菜原料 170 萬噸,占全國泡菜市場份額的 1/3。
河南省正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圖片來源:微觀正陽
河南省正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在 17 萬畝耕地上種植優質花生 16.6 萬畝,帶動全縣種植花生 170 多萬畝,輻射周邊市縣種植花生近 1000 萬畝。
用縣委書記劉艷麗的話說,“特色就是優勢,就是招牌。”產業園相繼引進“君樂寶”“魯花”兩個龍頭企業,以及花生天地、正花食品、正味糧油、維維糧油等以花生油、休閑食品、花生飲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為主的深加工企業,形成了龍頭帶動、品牌集中、品類齊全的加工體系。園內花生加工企業達到 30 家,花生機械生產企業 38 家,君樂寶乳業延伸產業鏈,建成了 4000 多畝的樂源觀光牧場。
黑龍江省五常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黑龍江省五常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優勢特色水稻產業,通過多種稻米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目前,園內水稻種植面積達 30 萬畝以上,全部實現自動化、精準化、標準化、生態化,“稻米觀光 稻米體驗 稻米加工 稻米品鑒 稻米營銷”的全產業鏈開發格局已經成型。
湖北省潛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圖片來源:農視網
湖北省潛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好水好蝦好稻”理念,通過政府引導、園區創建、市場主導、農民參與,建成標準化蝦稻基地 70 多萬畝。據潛江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主任、潛江市農業局局長許志剛介紹,13 個萬畝連片基地和 65 個千畝以上基地,“蝦稻共作”模式已經成為現代農業“小糧倉、小銀行、小水庫和小肥廠”的“四小”典范,種稻養蝦相得益彰。
湖南省靖州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湖南省靖州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托楊梅、茯苓兩大主導產業,采用大基地、大加工、大營銷和大融合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先后建設了楊梅生態博物館、后山溪楊梅觀光園、飛山文化旅游區、木洞響水楊梅生態園等休閑旅游點以及大批農家樂、農家民宿等,形成“接二連三”“跨二進三”的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
集聚各類生產要素
成為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區
一年多來,各產業園通過聚集科研、市場、資本、信息、人才等現代生產要素,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裝備,形成了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有效機制。同時加大政策優惠力度,設立創新創業基金,大力開展創業孵化,吸引大學生、返鄉農民工、復員轉業軍人等實用人才入園創業創新。
山東省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山東省金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智能大蒜精量播種機每天可播種大蒜 50 多畝。據山東省瑪麗亞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辛麗介紹,一臺機器相當于 200 名勞動力的工作量,徹底改變了傳統大蒜播種勞動強度大、種植效率低的局面。大蒜覆膜、收獲機械、植保無人機、水肥一體化等先進裝備已在園內大面積推廣應用。此外,產業園通過品牌優勢,聚集了全國 70% 的大蒜交易量。
吉林省集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吉林省集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以龍頭企業為主體,與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了國家人參加工技術研發中心。2018 年,產業園內企業承擔國家和省市級科技項目9項,投入研發資金 7713 萬元,比上年增長 429%。
江蘇省泗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江蘇省泗陽縣現代農業產業園結合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在園內推進桃果全程機械化生產,購買各類桃果農機具 400 臺(套),為桃農提供打藥、施肥、除草、剪枝、摘果等服務,節約了 60% 的生產成本。目前,桃樹移栽、施肥除草、病蟲防治、套袋摘果、整枝修剪、碎枝還田等環節均實現了機械化作業。
浙江省慈溪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浙江省慈溪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投資 2.1 億元搭建杭州灣現代農業研究院、滄海慈湖農創客基地、國際食品研發中心三大科創平臺。其中,國際食品研發中心可入駐國際化高層次研發人才 300 名以上,引進浙江大學等 12 家科研單位,組建 16 個專家團隊,確保每家企業都有一家科研單位對接,每個重大項目都有專家團隊服務。截至目前,產業園已累計投入 50 多億元,形成了優質糧食和精品果蔬兩大主導產業。
山東省棲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山東省棲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積極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實施“智慧農業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蘋果園病蟲害預測預報與精準防控”“果園花果精準調控與品質管理”等農業高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9 個。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束懷瑞,農業農村部果蔬加工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廖小軍等高層次人才 17 人,開發出蘋果脆片、蘋果酵素、蘋果氣泡酒、白蘭地等系列蘋果深加工產品。
踐行新發展理念
成為農業綠色發展引領區
一年多來,各產業園堅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創建全過程,大力推廣應用精準施肥、生物防控、節水灌溉等綠色生產技術和秸稈就地還田等廢棄物綜合利用模式,促進資源利用和環境治理協同發展,推動農業生產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加速轉變。產業園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長效機制基本建立,農藥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以上,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比例達到 80% 以上。
陜西省洛川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陜西省洛川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探索家庭農場種養循環、大型養殖與散戶對接循環、果園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模式,推進果業綠色循環發展。在該縣的果園中,樹上掛殺蟲燈、粘蟲板、誘蟲帶,樹下均勻設置水肥灌溉設備的綠色生產模式得到大面積推廣。產業園支持園內企業實施“果、草、畜、沼、水”五配套生態循環模式,建成有機肥加工廠 6 家,年生產有機肥 15 萬噸,化肥和農藥施用量均降低5%以上。同時引進枝條生物質發電和反光膜鋁塑分離廠,年回收枝條30萬噸、廢舊反光膜 5000 噸,果園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黑龍江省寧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黑龍江省寧安市現代農業產業園,標準化、規模化瓜菜生產園區達到 21 個,渠路全面配套,噴灌、滴灌實現全覆蓋,水肥一體化面積達 5 萬畝,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比例達 100%,成為我國對俄、朝、韓三國重要的出口蔬菜生產基地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現代農業產業園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讓“綠色”坐正席、唱主角,大力推行稻田養鴨有機農業模式。據園區管理委員會主任許慧敏介紹,這種模式不僅能給稻田除蟲、除草,鴨子的糞便也可作為有機肥有效提升土壤肥力。隨著“鴨稻共作”的廣泛推行,稻田養鴨、養蟹、養魚、養小龍蝦等“一稻兩吃”種植模式在產業園遍地開花。
黑龍江省慶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在黑龍江省慶安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定位稻米全產業發展,聚焦綠色有機精準發力,秸稈造紙、生物質發電、酵素葉面肥生產、秸稈收儲運、土壤修復碳基肥等多種形式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全面開展。目前稻殼汽化發電項目正在推進,已完成秸稈堆漚肥 2.5 萬噸。
江西省信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江西省信豐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把臍橙產業作為富民產業,通過推廣“無毒化栽培、綠肥套種、水肥一體化、整形修剪、病蟲害綜合治理”等 15 大標準化生產技術,使臍橙生產朝標準化、優質化、集約化和綠色高產高效方向發展。果園水肥一體化率達 65% 以上,生態標準化率達 80%,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達 60%,測土配方施肥覆蓋面達到了 90%。
創新利益聯結機制
成為聯農帶農增收示范區
一年多來,各產業園積極探索聯農帶農增收模式,創新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就近就地就業,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日子越過越紅火。
貴州省水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
貴州省水城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不斷深化“三變”改革,把國有公司、村集體、企業、農民連成一個共同體,形成村企聯合、產業連片、基地連戶、股份連心、責任連體的“五連模式”,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的示范樣板。園內共有 3.32 萬戶農戶(其中貧困戶 0.56 萬戶)以土地流轉入股獼猴桃產業,實現保底分紅 12068 萬元;農戶在基地務工實現收入 15230 萬元,其中貧困戶收入 4472 萬元。2018 年產業園帶動脫貧 16763 人,占全縣脫貧人數的 26.17%。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
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濰縣蘿卜”和“寒亭西瓜”兩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依托,大力推行“合作社 農戶”“企業 基地 農戶”“協議收購保民收益”等聯農帶農模式。目前已有 60% 的農戶加入合作社,2018 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 2.8 萬元。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現代農業產業園
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區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發展有機茶為突破口,打造“普洱思茅有機茶”公共品牌,支持龍頭企業積極推行“公司 村委會 合作社 農戶”“農民入股 保底分紅”等利益聯結機制,充分調動了農民參與產業園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2018 年實現 654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利益聯結全覆蓋,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 14750 元,超過當地平均水平 30% 以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現代農業產業園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蔗糖為主導產業,堅持帶農、惠農、富農、興農導向,探索出了“公司 合作社 農戶 保底價 市場二次連動價”的“二次分紅”模式,“龍頭企業 合作社 農戶”的“土地流轉優先返聘”模式,“公司 合作社(家庭農場) 農戶 金融”的“保底收購”模式等多種利益聯結模式,拓寬了農民的增收渠道,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來源:農民日報